当前位置: 抛光 >> 抛光优势 >> 技术日新月异,眼科医生要做明白人
从医多年,最常被问及的一个问题就是“白内障手术是一个小手术吗?”事实上,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白内障手术已经十分成熟,且以微创为主,尤其是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相较于传统的手术方式具备明显的优势,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对于操作熟练的眼科医生而言,三到五分钟即可完成一台手术,一天甚至可以完成百余例。
但另一方面,随着患者需求的提升,白内障手术也进入到了个性化定制的时代。患者的散光、高阶像差、虹膜、眼底条件等客观情况本就不一样,患者个人的生活、职业、爱好,以及对术后的期望值也往往不同。因此面对不同患者的需求,尤其是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患者而言,不仅要解决看得见的问题,还要解决看得清、看得好的问题。在此层面,对于医生来说肯定是不小的挑战,白内障手术也就不是一个“小手术”。
精准,未雨绸缪更重要
相较于用大手术、小手术来形容现在的白内障手术,我更愿意称之为“小精灵手术”,重点在“精”:手术虽小、重在精准,尤其是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老视矫正手术。手术虽小、只要精准,效果自然灵。精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术前检查的精细化。年开始,医院进行帮扶工作。十几年前的手术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彼时眼科检查设备、人工晶体、手术条件都远不如现在,对于硬医院来说,甚至只能用最原始的超声简单的进行术前测量。而现在,单只是术前测量就涉及角膜、瞳孔、眼底等数十项的精细化检查。
其二,手术设计的精细化。区别于很多医生传统印象中,仅仅是依据超声测量的数据选择人工晶体度数、然后采用“流水线”标准手术的办法,现在我们手术医生还会根据患者期望值和主客观的用眼需求进行综合考量和个性化设计。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来看,一部分患者对自己的实际用眼需求有着比较清晰的认知,但也有不少患者缺乏准确概念。比如,部分患者有开车需求,他们常常会把此类中距离用眼需求和远距离用眼需求混淆,再或者部分患者喜欢户外活动,喜欢弹钢琴、钓鱼等,这些需求常常被忽视,但在晶体手术设计过程中,充分了解患者的工作、生活用眼需求,会带来更精准的设计思路。
其三,手术操作的精细化。比如白内障手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撕囊,除了要考量患者的眼底情况外,还要根据患者的角膜的情况、悬韧带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手术切口的选择、抛光、人工晶体的放置位置等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
诚然,随着整体医学技术的进步,眼科医生的技术、“装备库”种类大增,且越来越先进,也让我们在精细化的手术过程中有着更可靠的硬件保障。也因此,我相信眼科医生要学习用好的武器,并且把好的武器用精用对,才会达到效果的最优化。
“明”医,了解需求更关键
“明医陈晓勇”是我工作科普账号的名字,在北医三院好的平台支持下我们希望构建一个与患者沟通机制。事实上,我所理解的“明”医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是为患者带来“光明”,这是我们作为眼科医生的根本价值所在,也是我个人始终在临床中所遵循的准则。其二,则是明白病、明白人。所谓的明白人,就是要对站在患者角度,以己推人的去理解患者,理解患者诸多不可言明的担忧。当然,此处的“明”需要的不仅仅是医生的耐心,也需要有更准确的自我定位,要把患者当作独立个体去看待,每个人需求不同,眼部条件不同,作为眼科医生,要个性化沟通和设计手术方案,医患之间存在的信息差也需要充分的沟通,才能完成一台“小精灵的手术”。
对此,我深有感触。我曾经在临床上遇见过一位患者,性格开朗、热衷交友和旅游。但最初在为她设计手术方案时束缚不少:一方面患者明确表示对于高品质视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患者有一只眼睛患有角膜不规则散光。是稳妥起见保障患者基本的视觉功能需求,还是在眼睛条件有所挑战的情况下选择更高品质的人工晶体,我和我的团队一时陷入两难境地。
在经过与患者反反复复充分沟通后,我们把不同方案的优劣势逐一解释给患者后,患者表示,她喜欢旅游、喜欢交友,并且对于远中近视力都有着需求,如果不是获取全程高清视力、手术之后只能看得见远处,那和原始社会的人有什么区别?基于此,我们为患者实施了全视觉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在手术过程中做了一些精巧的设计,把患者的角膜不规则散光做了一些相应的规避,也做了一些个性化的增效手术操作,充分满足患者的期望。此后,我和团队在收获了成功手术经验的同时,也获得了这位患者的深度信任,时至今日,还有很多门诊患者都是得益于这位患者朋友的好口碑。
事实上,如这位患者一般,看得见只是他们最迫不得已的基本诉求,更多的时候,他们希望能够拥有全程视力,优异视觉,无论是外出旅游的远距离,还是弹钢琴、开车等中距离,亦或者看书看报的近距离,都对他们感知世界的美好至关重要。而我们“明医”团队要做的就是,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出发,尽己所能,帮助他们寻找到“更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