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抛光 >> 抛光介绍 >> 医师节系列报道让希望和微笑,在圣普绽
一身白衣,背着一身行囊,带着祖国交予的使命,西南医院修复科黄海霞副教授随医疗队前往了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圣多美与普林西比共和国(简称“圣普”)开展医疗援外工作,开始了一段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医疗外交”之旅。
困难重重,不畏艰苦向前行
黄海霞所在的圣普中心门诊部,诊疗条件相当简陋——几乎没有可以用于临床的检查手段和设施,只能依靠临床经验来诊断与治疗。“科室里唯一的检查设施就是一台已经非常破旧的X线牙片机,但由于显像液的匮乏,照出来的根尖片模糊,只能用来简单参考。口腔修复设备和材料相当匮乏,仅有几台老旧的抛光机和中国医疗队援助的低速打磨机。”尽管如此,黄海霞与当地技师一起,依靠几台老旧的打磨机制作最传统简单的卡环固位胶托式可摘局部义齿,为当地老百姓解决了由于牙列缺损而导致咀嚼功能下降的问题。“口腔科空间很小,全科室只有2把牙椅,工作间完全不能满足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中国医疗队医生和当地牙科技师只能交替使用工作间。目前工作间也只能开展一些常见的诊疗项目,由于设备和材料的匮乏,口腔正畸治疗和全冠修复等技术根本无法实现。”黄海霞说到,圣普落后匮乏的医疗条件为诊疗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但为了当地百姓的口腔健康,黄海霞与搭档罗莉护士共克时艰,已共同完成近千人次的诊疗。
“圣普环境和卫生条件很差,蚊虫多,平时出门,到边远地区下乡义诊,必须特别小心防蚊防虫,稍不加注意,被叮咬后,就可能肿大感染,甚至感染疟疾。”黄海霞回忆到,初到圣普时高烧不退、全身无力、吃感冒药无果,经长期在非洲工作的同胞提醒下才发现自己中了疟疾,通过抗疟药治疗后,高烧的情况才逐渐好转。但这并没有击退黄海霞为当地百姓解决困难的热情,在苦难中砥砺前行。
传道授业,授其以医术之“渔”
在圣普援外期间,黄海霞不仅时刻为患者服务、解决病痛,同时向当地口腔技师传授先进技术和理念、科普口腔健康知识。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口腔医疗技术,黄海霞举办了第一届中-圣医疗学术大会,为当地医务人员授课。还在圣普大学医学院和孔子学院举办口腔健康科普讲座,让圣普师生了解医学专业知识,推动圣普医疗事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圣普TVS电视频道、日常巡诊等途径,讲解牙齿护理知识,传播口腔健康理念,扫除百姓健康误区,降低医疗成本,让当地百姓了解认识中国医疗队。
在诊疗工作的同时,黄海霞也注重临床带教工作,向当地的技师讲授规范化临床操作流程,提高他们的技能。“在平时的工作中,指导当地技师学习,从如何选择托盘、灌注石膏模型、正确求咬合关系、义齿制作流程,以及如何调牙合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指导。通过指导学习,当地技师的可摘义齿修复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黄海霞欣慰地说到,这是一个从量到质的蜕变,是当地活动义齿修复新高度的突破。“另外当地技师对于残根残冠几乎没有保留意识,但是对美观和功能要求高的患者更加愿意选择保留残根残冠,而不愿意轻易拔除。”针对这种情况,黄海霞和罗莉护士联系了工作单位——西南医院,准备了圣普缺乏的桩核冠修复材料,托人带到圣普。“孔子学院的马院长就是受益人,他由于前牙区残根,多年前根管治疗后,在葡萄牙修复,但是1周前折断。由于前牙区牙缺损,马院长的工作和交际受了很大的影响,他找到了我们。”黄海霞用多年的临床经验,通过纤维桩核树脂核恢复了上颌前牙区牙的形态、功能和美观。修复后马院长对效果非常满意,还对中国援非的医生赞不绝口。
疫情当前,白衣天使展初心
新冠疫情自2月份以来肆虐全球,这给医疗资源本不充足的圣普带来了巨大挑战。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是非洲第二小国家,是一个岛国,人口只有20多万,但是疫情发展迅速,目前累计确诊人数将近例,累计死亡15例,医院医务人员共人,有60多名医护人员感染。危险的环境给中国援外医生的诊疗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疫情开始爆发的时候,缺医少药,防疫物质相当匮乏,没有防护衣,没有隔离衣,没有N95口罩,甚至连外科口罩都很紧张,这也给身在国内的家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我们作为医疗队的队员,由于疫情原因,我们在圣普坚守工作岗位,任期结束后延期继续参与医疗工作,并主动要求参与到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黄海霞在疫情面前义无反顾,“同时,建立新冠肺炎防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