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抛光 >> 抛光前景 >> 古玉鉴定看工艺,如何下手
古玉工艺鉴定法,一是“慢”,二是“磨”,这是古玉加工的灵魂,更是我们鉴定玉器的标准。
“慢”是时间概念,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加工过程缓慢,二是时间跨度漫长。受古玉制作工具限制,古人制玉,最初采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逻辑,纯手工刻画、推磨,效率比较低。尽管后来出现砣具乃至水凳,但跟现代电动工具相比,仍旧是落后的。
正因为慢,线条反而稳重,不会浮于表面。这正如写毛笔字,初学者往往写得很快,高手却写得慢,力透纸背。古人琢玉亦如是。慢慢推磨,慢慢打孔,慢慢抛光,不骄不躁,慢工出细活。
又因时间跨度漫长。古玉深埋地下,受周围陪葬物品侵蚀,受地火烘烤,表面会发生分子结构蜕变,以此为基础,产生系列量子反应,呈现土蚀、灰皮、沁色等表象特征。
再来说说“磨”。古玉制作,离不开解玉砂,而解玉砂是游离态,古人制玉的过程,其实是通过解玉砂“磨”玉的过程。了解这个逻辑,我们在进行古玉鉴定的时候,就能事半功倍。“磨”是慢的基础,正因为“磨”,所以“慢”,与之对应的是现代高速工具的“快”,而产生“啃”的效果。“慢磨”与“快啃”,便成了我们鉴定的工艺要点!
解玉砂“磨”出来的工痕,也不能一概而论,这与其“媒婆”有关。如果是砣片正反带动下对玉器进行砣磨,产生的痕迹往往是磨砂感。因为正反施力下,解玉砂作业距离不会太长。而如果是手工压着解玉砂推磨,往往会在阴线沟底留下平行的长条状突脊或凹槽。后一种情况,便是我们常见的红山打洼、商代直阴线、汉八刀等工艺,异曲同工。
用心体会古玉的“慢”与“磨”,在六要素鉴定法的基础上,将2M鉴定法烂熟于胸,对我们鉴定古玉,至关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