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抛光 >> 抛光前景 >> 日本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为何那么强
来源:内容由半导体行业观察(ID:icbank)编译自eetimes.jp,作者:汤之上隆、龟和田忠司,谢谢。
12月17日,在“SEMICONJapanHybrid”的SemiTechnologySymposium的尖端材料、设备的分析环节,笔者做了题目为《日本的半导体设备、材料的竞争力与其根本原因》的演讲。但是,笔者擅长的领域在于半导体的前段工序,对于后段工序以及封装方面,笔者不是很了解。于是,有关后段工序、封装方面的演讲,由龟和田忠司先生负责,我们二人共同完成了演讲(下图1)。龟和田忠司先生在英特尔工作三十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
图1:半导体的生产工艺、在SEMICONJapan上演讲工作的分配。(图片出自:eetimes.jp)
笔者与龟和田先生首先决定了演讲内容的框架,从八月份开始历经四个月的时间准备了此次演讲。演讲内容的框架大致如下:
1.明确日本企业在前段工序、后段工序(封装)中的设备、材料占比。
2.在前段工序、后段工序(封装)中,为什么日本企业的设备、材料占比较高?
3.为什么日本企业的市占率较高(较低)、分析其理由。构建包含前段工序、后段工序的假说。
笔者(汤之上隆)与龟和田先生合作完成了本次演讲。两人历经四个月的时间,调查和研究以上内容,最终得出了精彩的结论。一言以蔽之,日本人和欧美人之间迥异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式与设备、材料的占比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从汤之上负责的部分(前段工序)开始论述。
日本企业在前段工序的设备和材料中的占比
虽然半导体的前段工序中有一一1,(甚至更多)道工艺,但是工艺却很简单(下图2)。首先以直径为毫米一一毫米的硅晶圆(SiliconWafer)为基板,然后进行以下规定的工序(反复30次一一50次,甚至更多):清洗→成膜→光刻形成线路(LithographyPatterning)→蚀刻(Etching)→抛光(Ashing)或者清洗→检测。除以上工艺之外,还有离子注入、热处理、CMP等工艺。
图2:前段工序的简单概要。
(图片出自:eetimes.jp)
通过前段工序,在硅晶圆上形成晶体管、电容、排线等的3D结构。此外,在硅晶圆上同时形成约1,个芯片(Chip)。
前道工序中使用的主要设备的厂家如下图3所示,日本企业占比较高的有涂布显影设备(CoaterDeveloper,92%)、热处理设备(也被称为“纵型扩散炉”,93%)、单片式清洗设备(63%)和批量式(Batch)清洗设备(86%)、测长SEM(80%)等。此外,日本在CMP设备方面虽然不占有TOP1的优势,但日本的荏原制作所在逻辑半导体方面占有30%的市占率,因此,CMP设备属于日本企业占比较高的范围。
图3:在半导体前段工序中,各家企业在各类设备中的占比,以及日本企业的占比。笔者根据野村证券的数据制作了此图。(图片出自:eetimes.jp)
然而,日本企业在干蚀(DryEtching)设备、CVD设备和溅射等成膜设备、各类检测设备方面的占比较低。但是,这些设备采用了很多日本产的零部件。其中,采用最多的是石英产品、陶瓷产品等。
其次,前段工序中使用的主要材料的企业占比如下图4所示。日本企业在硅晶圆、各类光刻胶、各类CMP粉浆、各类高纯度溶液等产品中的占比极高。可以说,日本各家材料厂商的气势绝不亚于设备厂家,存在感极高。
图4:在半导体前段工序中,各家企业在各类材料中的占比,以及日本企业的占比。制作此图笔者得到了诸多日本材料厂家的协助。(图片出自:eetimes.jp)
如上所示,日本企业在设备方面的占比尤其高,即使是占比较低的设备,其采用的零部件也多为日本制造。此外,就大部分材料而言,日本企业的占比是比较高的。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将日本占比较高的、较低的产品进行分类。
对日本企业占比较高的设备、材料、零部件进行分类
如果对日本企业占比较高的设备、材料、零部件进行分类,可以得出下图5,其要点有二、如下所示。
第一,日本企业在液体(或者气体、流体)等相关的设备、材料方面的占比较高。
第二,日本企业在加热后凝固的材料和零部件方面的占比较高。
图5:将日本企业占比较高的设备、材料、零部件进行分类。(图片出自:eetimes.jp)
第一类下有两小类,其一,旋转晶圆的单片式设备和相关液体材料。具体而言,涂覆显影设备(CoaterDeveloper)、光刻胶(Resist)、CMP(ChemicalMechanicalPolishing,化学机械抛光,用于逻辑半导体)和浆液、单片式清洗设备和各类药液。上图中黄色箭头为相关关系。
其二,另一种设备是晶圆本身不旋转,气体和液体在设备内部循环(即为旋转),主要为批量式清洗设备和纵型扩散炉。
就纵型扩散炉而言,大多采用石英零部件。而日本企业在石英材料中的占比极高。类似的还有硅晶圆和各类陶瓷产品。这些产品的共同点如下:加热后凝固的材料、零部件。
如上所示,我们对日本企业占比较高的设备、材料、零部件进行分类后发现,日本企业在化学领域(而不是物理)发挥了充分的优势。
将日本企业占比较低的设备进行分类
我们将日本企业占比较低的设备进行分类后,如下图6所示,一言以蔽之,日本企业基本上是在“干(Dry)设备”方面的占比较低(除去ArF液浸),此处主要有两点。
图6:日本企业占比较低的设备的特点。
(图片出自:eetimes.jp)
1.在使用了光、电子束(Beam)的设备方面,日本企业的占比较低,这些属于检测设备、曝光设备。但是日本企业在CD-SEM方面的占比较高,因此此处为例外。
2.在使用了等离子(Plasma)的真空设备方面,日本企业的占比较低,具体而言,有干蚀刻(DryEtching)设备、CVD设备、PVD设备(溅射设备),此外,最先进的曝光设备一一EUV(极紫外光)曝光设备也隶属于此范畴。
以上这些设备的特点如下:不是把晶圆卡(Chuck)在Stage上移动,即使晶圆移动了,也仅有XY轴方向的移动,不会旋转晶圆。此外,可以断言,日本企业在“物理(而非化学)”相关的设备方面占比较低。
比较、分析日本企业占比较高的领域和较低的领域
至此,我们已经展示并归类了日本企业占比较高的领域和较低的领域。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为了完成分析,我们采访了20位生产设备、材料领域的专家一一“为什么这个领域的设备、材料的占比高或者低”?当时,我们聆听到了丰富的见解。笔者将搜集到的见解和自己的认知汇总出下图7。
图7:比较日本企业占比较高的领域和占比较低的领域。(图片出自:eetimes.jp)
首先,日本企业占比较高的产品有以下:液体、流体、粉末,产品最初的形状不是固定的,且“质地柔软”。因此实现优化的标准非常多,且非常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得出最合适的见解。即,很多无法实现标准化的“隐性知识”、“技巧”最终演变成了“匠人、工匠精神”。
此外,以上这些领域都需要在车间里不断的改善和改良,且认真、极具忍耐力的日本人优化了每个细节。最终,以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式,生产出设备、材料、零部件。因此,可以说这就是日本企业占比较高的根本原因所在。
欧美人是如何研发设备的?
另一方面,在日本企业占比较低的领域,即AMAT(美国应用材料)、LamResearch(Lam,泛林集团)、KLA(科磊)、ASML(阿斯麦)四家欧美企业是如何研发的呢?
首先,他们根据市场(Marketing),把握需求(Needs)。而且,各类设备在最初研发阶段都有科技(Science)成分存在。在需求(Needs)和科技(Science)的引领下,根据强有力的自上而下(TopDown)的领导方式,构架整个设备。且多以模组化(Module)的形式呈现。
另外,在研发设备的各个阶段,进行模拟(Simulation)实验。同时,将技术(Technology)和技巧(KnowHow)“软件化”,融入设备。最后,将以上元素汇聚于一体,生产出拥有全球标准的设备。因此,可以看出,欧美社会的“坚硬强势”的“契约精神”被反映得淋漓尽致。
总体而言,大部分日本的设备厂家是为各个半导体厂家“量身定制”设备,而欧美的设备厂家基本上是仅生产一种具有全球标准的设备。总而言之,在设备研发方面,日本企业呈发散趋势、欧美企业呈集约趋势,大相径庭。因此,日本企业在液体、流体等形状不固定的材料方面占有较高比例,而欧美厂家在使用光、电子束(Beam)、等离子的真空设备方面占有较高比较的原因正在于此。
但是,还有更重要的部分!
日本人、欧美人在思维和行动方式上的不同点
至此,我们论述了日本人和欧美人在设备研发等方面的不同点。日本人、欧美人在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设备的研发。
首先,欧美人是理论先行。而且,在研发初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才固定一条方针。在此基础上,创造规则(Rule)、情节(Story)、逻辑(Logic)。反过来说,欧美技术人员的下属们比较笨拙、做实验的水平也不高(倒不如说,欧美的文化就是技术人员不做任何实验,而是把实验交给一种被称为Technician(技师)的人员)。
另一方面,日本的技术人员以出色的感知和经验为基础,直接亲自动手做实验。此外,日本人很擅长在固定的框架内优化某个项目。但是,日本人不擅长制作规则和规定。
如上所述,日本人和欧美人在思维方式、行动方式方面大相径庭,且这与他们在设备等领域的占比有很大的关系。
至此,就半导体生产的前段工序,我们分析了日本企业占比较高(较低)的领域、具体比例、分类、原因。
接下来,我们论证后段工序。在论述后段工序之前,我们会先谈以下内容:随着3D封装(3DPacking,以下简称为“3DIC”)时代的到来,在前段工序、后段工序(封装)中间,出现了ParadigmShift(典范转移)。
3DIC时代的ParadigmShift(典范转移)
在笔者担任微缩化加工技术员的年一一2年期间,并没有特别在意后段工序和封装领域。此外,在笔者担任同志社大学经营学教师的3年一一8年期间,计划对后段工序进行调查时,相关人士说:“您知道《士农工商、后段工序》吗”?
即,在半导体工艺的世界里,有明确的“等级制度(Hierachy)”(如下图8)。在年前后,半导体前段工序处于绝对优势。其中,光刻技术人员是所谓的“香饽饽”,甚至出现了以下言论:“没有光刻、就不会有蚀刻”、“只要做好光刻,就会通过后面的工艺自动做成晶体管”。
图8:前段工序和后段工序的ParadigmShift(典范转移)。(图片出自:eetimes.jp)
此外,甚至都没有把后段工序(封装)放入前段工序的“士农工商”序列,正如日本江户时代的“最底层的贱民”一样,被看做是位于社会底层的最底层(笔者认为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然而,如今时代变了!在现代社会的尖端半导体中,各家Foundry代工厂(如TSMC等)、英特尔和三星电子等IDM(IntegratedDeviceManufacturer,垂直整合型)厂家、OSAT(OutsourcedSemiconductorAssemblyandTest,外包半导体产品封装和测试)厂家都竞相开始研发3DIC。
就3DIC研发而言,最先进行研发的是封装设计。融入3DIC的SoC(SystemonChip,系统级芯片)、GPU、DRAM等芯片已经实现商品化。要生产出以上“商品”,需要前段工序的技术要素。这样,前段工序和后段工序(封装)之间就出现了ParadigmShift(典范转移)现象。
可想而知,后段工序(封装)开始引起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