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抛光 >> 抛光前景 >> PERC电池EL黑斑有哪些原因
随着PERC电池成为光伏行业的主流产品,以及EL测试技术在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大范围应用,有效控制生产过程中的EL不良成为提高良率的重要内容,今天“光伏技术”将介绍PERC电池EL黑斑分析报告,期待和您共同进步。
1.PERC电池结构图
2.黑斑产生机理
硅片表面是晶体的一个断面,由结晶学可知,表面所有晶格都处于破坏状态,有一层或多层硅原子键被打开,呈现一层到几层的悬挂键→不饱和键。
非饱和化学键活性高,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与周围的分子和原子结合起来,即所谓的吸附,被吸附的杂质粒子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不停的振动着,其中一些被吸附的杂质粒子由于获得较大的动能而脱离硅片表面,重新回到周围介质中去,现象为“解吸”,同时介质中的另一些粒子又会在硅片表面上重新被吸附,因此车间环境的粉尘杂质容易对电池片造成污染。
3.黑斑种类
a.无规则的黑斑麻点多为湿法工序药液残留,溶液污染,台面脏污,风刀及气枪扬起的灰尘和硅片碎屑,车间环境中的粉尘颗粒。
b.有规则的黑斑麻点多为自动化皮带脏污,滚轮脏污,工装夹具污染,人为操作(手指印),与硅片固定区域接触而造成。
c.硅片表面污染如果未造成缺陷可能只会导致外观不良,并不会造成EL黑斑,并且部分黑斑可通过SEM分析是硅片10um表面层污染还是内部杂质污染。
1.EL/PL测试系统
1.1EL/PL测试系统
1.2EL电致发光原理
当给太阳电池加正向偏压,PN结的势垒降低,载流子通过势垒注入到扩散区成为非平衡少数载流子(非少子),不断与多数载流子(多子)复合而发光,被CCD采集并转换成图像,载流子复合越多,相应的EL图像越亮,反之图像发暗。
1.3EL电致发光作用
EL测试的图像亮度与电池片的少子寿命(或少子扩散长度)与电流密度成正比,在有缺陷的区域,其少子扩散长度低,发光强度弱。由于电池片中有缺陷区域没有发出红外光,从而形成“暗区”,故在EL图像中呈现“黑斑”。
1.4PL光致发光原理
半导体中的电子吸收外界光子后被激发,处于激发态的电子是不稳定的,可以向较低的能级跃迁,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出能量,然后被CCD相机捕捉并转换为图像。
1.5PL光致发光作用
PL测试主要用于对电池片杂质及缺陷分布进行检测,对造成少子寿命降低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PL检测可以对硅片、绒面、扩散、刻蚀、镀膜、印刷、烧结等各工艺环节进行检测和分析。
1.6拓展1:光学分析/电学分析内容
1.7拓展2:电性能异常参考分析
a.Uoc异常情况工序分析
b.Isc异常情况工序分析
c.Rs/Rsh异常情况工序分析
2.EL黑斑分析——制绒
2.1正/背面药液残留影响
a.正表面的点状药液残留(水、灰尘、灰尘水、酸、碱),导致扩散后部分区域PN结不良,表层受污染。
b.背表面的点状药液残留(水、灰尘、灰尘水、酸、碱),导致后续镀氧化铝时该点氧化铝失效(可能性较小,刻蚀抛光会去除掉)。
c.制绒工序的药液残留会导致扩散后的相应区域PN结不良。
2.2烘干槽金属粉尘污染
烘干槽内部洁净度变差,对麻点影响很大。
2.3SEM绒面分析图
与正常区域相比,黑斑区域有白色短绒状物质覆盖在绒面上,进一步的元素分析表明,黑斑区域铜(Cu)和氧(O)两种元素的含量较高,怀疑为刻蚀滴液或制绒工序污染所导致。
2.4制绒后在制时间的影响
湿法后的硅片由于表面HF及HCL作用结构变化,以及空气中的杂质容易吸附,放置时间越长,杂质在硅片表面残留得越多,经过高温扩散后,导致缺陷区域越大。
2.5制绒黑斑改善总结
a.单晶PERC电池制程往往与清洗过程中有杂质残留有关,提高生产过程中工艺的洁净度(环境洁净度槽体洁净度)和腐蚀清洗去污质量是减少黑斑的有效途径。
b.禁止存在药液残留,提升烘干效果。
c.因正面需要经过扩散制备PN结,在放置过程中尽可能保证电池片正面朝下,减少正面污染。
d.减少在制存放时间。
3.EL黑斑分析——刻蚀
3.1正/背面药液残留影响
a.正表面的点状药液残留(水、灰尘、灰尘水、酸、碱),经过后续高温退火时,复合变大,局部点状正面PN结被破坏。
b.背表面的点状药液残留(水、灰尘、灰尘水、酸、碱),局部点状背面氧化铝钝化失效。
3.2烘干槽污染
刻蚀后的烘干效果对硅片的洁净度至关重要,烘干效果差水分残留,车间环境中的杂质容易附着到表面,在与退火高温后形成脏污。
3.3皮带滚轮污染
叠片卡片后带液到皮带与滚轮上,导致二次污染。
3.4刻蚀后在制时间
刻蚀后的硅片表面对洁净度要求极高,在制时间太长或洁净度太差,稍有脏污就会污染硅片,钝化后缺陷放大,容易造成黑斑。
3.5刻蚀黑斑改善总结
a.提高生产过程中工艺的洁净度(环境洁净度槽体洁净度)和刻蚀清洗效果是减少黑斑的有效途径。
b.禁止出现药液残留以及叠片异常,提升烘干效果。
c.减少刻蚀自动化皮带脏污,金属轴承磨损、滚轮脏污,工装夹具污染,人为操作等造成的污染。
4.EL黑斑分析——扩散退火SE
4.1扩散SE退火黑斑影响
a.扩散退火炉管,导致高温扩散时硅片正面沾附脏污,污染PN结,并经高温扩散成点状黑斑
b.炉门偏磷酸,污染物会随着高温扩散到硅片局部,相邻区域递减扩散受污染造成黑斑。
c.石英舟未清洗干净、烘干未完全、未饱和完全,造成的舟齿印黑斑。
d.局部方阻偏高,造成的高方阻黑斑。
e.小氮进出气携带的气体受污染,易在扩散后表面形成小黑点。
f.自动化运行过程中的金属磨损、油污、以及其他磨损脏污,造成的黑斑。
j.退火杂质掉落吸附在硅片表面后,会影响到电池片的钝化层。
h.激光除尘时需要做好防护,避免污染车间,另外激光除尘较差时,会造成大面积的麻点。
4.2扩散退火黑斑改善总结
a.确保扩散工序及扩散前的环境洁净度良好,自动化避免脏污、金属磨损及其他物质磨损导致的粉尘掉落到硅片表面造成污染。
b.退火避免划伤类黑斑,保持高温环境的洁净度。
c.SE激光主要避免硅片粉尘污染,吸盘污染以及皮带划伤导致的黑斑。
5.EL黑斑分析——镀膜
5.1内部气体/电场异常导致黑斑
PERC镀膜气流走向紊乱或电场紊乱,导致局部氧化铝沉积膜厚不达标,从而局部钝化失效。
5.2设备内部脏污导致黑斑
钝化设备保养(清理腔体内Si3N4残留物)前后,可以发现保养对EL黑斑控制有明显的作用。临近保养时产品出现EL黑斑的比例达到最大0.%,通过保养能够对EL黑斑进行有效控制。
5.3设备内部脏污导致黑斑
5.4镀膜黑斑改善总结
a.对于皮带造成的黑斑,可通过改变皮带材质、优化伸缩板传动方式,背钝化工序可采取扩散面接触皮带,镀膜工序可采取背面(背膜)接触皮带。
b.对于吸盘类黑斑,通过优化吸盘材质(PEEK/特氟龙/陶瓷)、洁净度等进行改善。
c.对于石墨舟、石墨框造成的黑斑,可通过定期清洗、饱和进行处理改善。
d.保养粉尘造成的黑斑,需要对保养区域进行隔离,涉及到接触硅片的地方进行保护。
6.EL黑斑分析——印刷
6.1浆料印刷污染
背电极印刷停机时间太长,浆料通过印刷图形处的网版处污染到其他区域
6.2接触不良
激光、烧结工序,槽孔太小或烧结不匹配导致铝浆与硅片接触不良造成的麻点。
6.3断栅虚印
因断栅虚印导致的EL不良。
6.4通过3D显微镜查看缺陷进行分析
6.5其他因素
a.在制时间影响
制绒后、刻蚀后、退火后时间控制在45min以内,扩散后、镀膜后在制时间控制在12小时以内。
b.环境湿度影响
当环境湿度≥55%时,EL黑斑比例在目标范围内,随着湿度进一步降低,不良比例显著增加;当湿度低于38%时,EL黑斑比例近0.5%。因此控制湿度有利于EL黑斑不良的改善。
c.洁净度影响
EL黑斑控制的主要改善方法是控制制程中的洁净度,并减少产品与空气中杂质接触的机会,其中的S元素及金属元素Ca、Zn、Sr和Co含量超标,这些杂质在晶硅电池复合中心,降低扩散长度以及少子寿命,避免杂质接触产品影响少子寿命,影响产品的电学性能。
d.划伤黑斑
e.以上是针对EL黑斑进行的相关分析,如有错误之处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可通过下方进行留言讨论。
本文仅用于传递更多光伏行业的相关信息,只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系统方面的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如有其它相关的问题需要交流,可在评论区交流,进行互动学习和探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