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抛光 >> 抛光市场 >>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大同九顶山仙人洞
九顶山是大同古镇最有名的山,其山形如一字长龙,从大同一直绵延到与大邑县交界的扯喉坡,如岗哨般并排着九个山峰,故曰“九顶山”。被列为国宝级文物的唐朝摩崖石刻大佛就在九顶山第四顶,其“飞天”造型更是蜀中难见之石刻艺术。
“仙人洞”在九顶山第五顶,在盐水村区域内。
盐水村村主任李桂品驱车一路前行,带我等上山参观,山区水泥路由于地势限制,窄而徒,大部分坡度都超过了45度。车越往里开,风景越迷人,满沟满坡的慈竹、水竹和翠竹把山妆扮成翡翠一般,空气中饱含负氧离子,让人有醉氧的感觉。行至半山,竹垄慢慢退去,代之而来的是各种树木杂草,乔木居多,香樟、青杠、酸枣等等,李主任说三十年前,这里有无数两三人合抱的大树。
汽车翻上一个小岗,在一个较平的缓坡上停下,这里就是“仙人洞”了。我等下得车来,在右手边的山崖上果见一山洞,洞口奇特,呈扁形立式,如在悬崖上开了一道窄窄的门,非常好看,如豌豆开花,似喜鹊张嘴,给人无限遐想。
车道与山崖间有一山沟相隔,浅浅的流水被山沟两边的杂草遮掩,沟上有石梁为桥,洞高2.4米,较窄,最宽处厘米,窄处宽仅60厘米,可容一个人通过。
洞内漆黑一团,打开电简进入观看,前行2米有一急拐呈90度,再两米又一90度急拐,如此两个“Z”字形弯道,洞壁非常光滑,如被打磨抛光一般。再走进入一厅,非常宽敞,厅高4米,宽7米,长12米,可容数十张桌子吃饭,地面有人工垒砌之痕迹,听说从前有人在此煮饭。
洞壁为红色页岩(红砂石)与砾石,砾石被当地人称之为“子母石”,砾石与红砂石一层一层地互为交叉。红砂页岩与砾石都是沉积岩,砾石的形成应是火山喷发后,无数的卵石与岩浆石粉和砂土经长期沉淀挤压而成的,其状如当今之混泥土,砂石相间。洞壁非常光滑,想必是在未成山之前一定处在低洼之处,被流水长期冲刷之故。此“仙人洞”洞中有洞,叉道很多,各叉道皆不如平时所见之溶洞,一般情况下,溶洞有许多石笋、石经幡、石钟乳等,此洞鲜有岩浆,难见此等东西,而这些叉道洞口并非是圆洞形,而是扁形,就如刀砍斧劈一样,又如磞裂之缝隙。这些缝隙的形成,也应该是在造山运动时,地壳被挤压而拱起,又由于韧性不足,这些沉积岩发生断裂而形成,所以非常不规整,就形成如今这种缝隙状的洞口。
脚下软软的如踩在沙土之上,打开手机电筒一照,是一层棕黑色的东西,既干燥又柔软,有金属光泽,原以为是本地人故意铺垫的锯末,却原来是蝙蝠粪,由于此处距洞口不远,常年有风吹入,早被风干了,蝙蝠粪也无臭气。李主任说越往里走岔道越多,当地人也无法弄清哪一个是主道,哪一个支道。这些岔道也呈扁形的缝隙状,打着电筒往里走,深一脚浅一脚的,总是感觉在下梯子,好像是在往地心里钻,不知洞之深浅。
听在山上种地的王孝忠老人讲,他今年75岁,还没有见谁把这洞走到头,他自己去钻过三次,第一次是七十年代,当时打着火把进去,在里边发现了很多刀、剑、铜钱等,但早已氧化腐烂了,并未留有实物,还有横七竖八的不少人骨,下有暗河哗哗地响。
据在此长大的侯月平讲,他同几个伙伴曾经去钻过,带上绳子,打着火把和电筒,用彩色粉笔沿途留下记号,也见到不少人骨等,特别是见到一个头骨大如水桶,甚感惊奇。洞内有的地方宽如大厅,有的地方小如狗洞,要一个人一个人地爬过去,山洞一直下行,有水塘有暗河,沿途不少白骨,有的地方还要吊着绳子才能上下,最后走到一个悬崖,深不见底,下面有哗哗的流水声,这才被吓着不敢再往前走。他们用了两个多小时,这是当地人乞今为止走得最长的一段路,据传,此洞的出口在三公里外的大邑新场,这只是一种传闻,未必是真。那么,“仙人洞”是否有出口?有几个出口?出口究竟在何处?所有这些全都是个迷,有待进一步深入探寻。
就洞中无数的白骨刀剑器皿等,当地人猜测是张献忠入川时,山民为避兵刀之灾进洞躲藏,张献忠的士兵不敢进去或无法攻入,便在洞口用风米机将干辣椒粉扇入洞中,将其诸人呛死。这只是一种猜测而已,毕竟山洞那么深,又有无数的岔道,不知要用多少辣椒粉才能将人呛死。
由此我不由想到在九顶山对面有个莲花山,相传在临解放时,打柴人在山上发现一座木楼,楼上也有成堆的人骨,时人认为是张献忠剿川所为,发现这些无名尸骨就往他身上推也是可以的,毕竟他大西皇帝在入川时确也剿杀了不少川人,也有人认为是匪患或家族仇杀。大山深处有如此多的白骨,究其死因,皆无据可考,留下诸多可能性,而在这深山老林中,如今都有不少麂子、野猪等野兽,那么侯月平等在“仙人洞”见到一个特别的头骨,会不会是熊猫一类动物呢?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文/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