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抛光 >> 抛光市场 >> 天下维农农业工业化是如何让我们失去与土地
小时候,我们的家庭是种养循环体系,是完整的。
家里面会养上两头猪,猪吃的是每天的剩饭剩菜,还有农田里面的一些下脚料;然后会养上20只鸡,鸡吃的是陈年的谷子、谷糠之类的;会养牛,牛就吃秸秆,也是农田废弃物,然后变成牛粪。
而且家里面什么都种一点,会种小麦,主要是口粮,自己吃的,多了会卖掉;会种花生用来榨油,也吃一部分;芝麻,做小磨香油,做芝麻酱;玉米也吃,也用来做饲料喂猪;大豆换豆腐;会有自家的菜园子,都是自己吃的。
我后来分析我们家庭的经济作物是什么?烟叶。
就是我们大部分的东西都是自给自足的,只有一小部分是用来做经济收入的。
所以我当时总结小农的生态体系叫做:多品种、种养结合的自给自足和单一经济作物的经济产出。
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很少依赖外部投入,猪粪牛粪基本上都还田了。
小时候牛粪是很珍贵的,我爷爷每天早上起来背个框就出去捡牛粪了,捡来的牛粪就倒到粪坑里面,回头到田里面就还田了。
就是它不依赖外部投入,基本上对于化肥的依赖性很小。当我们对化肥的依赖性很小的时候,对土壤投入了足够多的有机质的时候,土壤是比较健康的,土壤比较健康的时候,作物也比较健康,然后也很少生病,所以对农药的依赖度也很低。
那么,工业化是怎么摧毁这种种养循环体系的?
首先是养殖规模化。
在上初中的时候,家里面已经不再养鸡了,因为村里出现了一个养鸡场。然后大家算了一算,去买养鸡场的鸡蛋和买养鸡场的鸡,比自己养还便宜。当时大家还没有意识,这种集约化养的鸡,激素养的鸡不安全。大家一算便宜,然后没人养鸡了。
后来也没有人养猪了,因为我们的猪要养一年。别的工厂里面猪只养三个月,后来发现把收的玉米喂了猪,还没有直接卖玉米赚钱,也没有人养猪了。
然后牛,机械化之后也不再养,家里面就剩下种植了,这确实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当你没有很方便的取得有机肥的来源的时候,就只能依赖化肥了。原来秸秆是喂牛的,可以变成有机肥的,现在秸秆变成了废弃物,只能烧掉了。因为没有通过牛腹还田的话,直接用秸秆还田会影响下茬作物的生产。烧了污染大气,环境污染。
同样养殖场面临的问题也是一样,工业化养殖的鸡粪、猪粪的重金属和抗生素的含量太高,不能做有机肥,也是到处排放污染。
你要去东北那些集约化养殖的村子,那边种玉米比较多,很多整个村子是养猪的,那个村就没法进,会隔着很远,全是臭味。猪粪堆成灾,没有办法用,双重污染。一方面,猪粪、鸡粪本来是资源、肥料,现在没有办法用,污染;另一方面,本来农田里面需要用有机肥就够了,现在必须用化肥,秸秆变成废弃物处理,烧了,整个的体系被破坏掉了。
在农业工业化进程里,整个小农原先的这种种养循环的体系被破坏了,这实际上是我们目前做有机农业最大的一个挑战。
其次,对于可持续食物体系的重建
当你想去做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发现你不是和一个人在战斗,你战斗的是整个体系,整个体系没办法支撑你。
你想去做有机水稻种植。肥料从哪里来?没有办法取得安全的有机肥来源;然后整个的加工体系不支持你,你的量太小;加工厂还要抛光打蜡,你还不想抛光打蜡;超市也不卖你的东西,你的东西太贵了。
所以总结过去十年我们做的这套东西,叫做对于可持续食物体系的重构、重建,必须把每个环节重建。
首先要做的就是种养结合。在做种植的时候,必须去做养殖,去配套。有养殖才会有有机肥的来源,才能够去做。虽然现在不依赖动物粪便的有机种植体系也可以做到,但是对小农来讲比较难。
那么怎么去重建这样一个体系?到底是回到原来的小规模的种养循环状态,还是大家有一个配合,我觉得这方面我们都在探索。
一方面来讲,从合适的规模来看,我不太赞同现在大规模的一个种植方式。
现在有的地方要做整村的生态推进,可能就几千亩几千亩地,找一些公司承包下来机械化的工作,我觉得这样很难做到生态。
我们自己这么多年的经验,一户小农比较舒服的状态,比方说:在北方种上三四十亩有机的小麦,小规模化的,就刚好能够养活一家人,收入不错,销售也没有压力。
当有机生产规模化越大的时候,它的成本越高,效率越低。
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很大的区别就是:很难实现标准化、机械化和规模化。
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是不一样的,我们势必重新回到把植物当作一个生命去对待,按照它的成长规律去来。不像过去,就是单纯的定时喷洒,化学农业做的事情是定时喷洒,这个阶段有没有病,都打一遍,比较方便去标准化操作,标准化操作的时候,一个人可以管理很多。有机农业是不太适合大规模标准化的状态。现在有一种理念就是仍然回到小而美的状态。
有一个理念:最好是一个人一公顷的土地,三口人大概四五十亩地。一家人在这个土地上去建立自己的小庄园,照顾这些土地,重新做种养循环的方式。
我也不排斥我们做稍微规模化的有机养殖,把有机养殖的粪便用来做堆肥,再去做有机的种植。
我觉得两个方向都可能会走,但我个人比较喜欢小而美的状态。小而美的状态是真正能够做到我们人和自然、人和土地链接的一种状态。
但是现在土地政策有很大的问题,土地承包只是30年,好像30年后一换。过去更快,过去3、5年都要一换。它不利于我们在土地上持续性地工作、积累的资源能够传承下去。
当我们做有机耕作的时候,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有机制去改良土壤,好不容易把土壤改良好了,可能你要换地了,你要换一块地去改良,不利于长时间的工作。
我特别喜欢四川安龙村那边的村子,川西平原。在中原地区,村子是村子,土地是土地,大家是聚集的,土地是环绕着村子周围。但在川西平原,大家是分散的,他们叫林盘结构。一个个房子是坐落在村庄的土地上的,是分散的。房子周边就是我要种的土地、种的果树、种的花、种的菜,我的土地是环绕着我的房子的。一家大概四五十亩地就是一个小小的庄园,这种状态比较符合生态文明的一个状态。四五十亩的耕地,可以获得一个比较好的收入。生活也比较方便,我要吃个菜,就去地头摘一下就回来了。每天随时早上起来,我就可以去地里溜一圈,去照顾我的作物。
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人和土地的一种状态。我觉得都有可能。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尝试这种小规模化的人和土地链接的方式。